特朗普政府这次玩的有点大,不仅仅是试图给乌克兰彻底加装装备库,把目标直接设定为让部署在乌克兰战线上的那70万俄军被硬生生“打回去”,还明晃晃地打算借着这股子乱劲儿,给在亚洲分量极重的中国和印度也“上上眼药”,摆明了是想用欧洲的火药桶,搅动全球格局,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这步棋风险极高,野心巨大,真可以说是在玩一场极其危险的火源传递游戏。
咱们别被那些弯弯绕绕的政治辞令迷惑了,所谓“武装乌克兰”的新计划,核心早就跳出了早期那种仅限于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之类的防御和“保命”装备。
根据报道的风声,关键点在于“进攻性武器”这四个字。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准备给乌克兰输送真正具备主动出击、深入打击俄军后方补给线、指挥枢纽甚至其境内纵深目标的能力的家伙什儿。
不再是让乌克兰仅仅守住自己的土地,而是赋予了它刺向俄罗斯软肋的尖刀。
想想看,从防御盾牌升级到进攻利剑,战场的性质就可能发生根本性逆转。
谁是这个新计划的关键推手和买单大户?德国表现得异常积极。
德国总理默茨已经放风,明确表示有意从美国手里购买“爱国者”防空系统,然后直接转交给乌克兰,这笔军购完全是德国自己掏腰包。
这笔交易的意义远不止于几套防空导弹系统本身。
德国,这个历史上因为战争野心付出过惨痛代价、军力长期被严格限制的国家,如今在美国的默许甚至鼓励下,其军事束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松绑。
虽然法律上的某些限制可能还挂在墙上,但现实中早已是“法律未废,实际松绑”。
美国愿意卖,而且是卖进攻性的家伙;德国这个欧洲传统的军事强国愿意买,而且买了很可能就是立刻转手给乌克兰冲突前线。
这无疑是在给本来就在燃烧的火堆猛浇汽油。
北约框架内其他国家的跟进风险同样无法忽略。
当北约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冲突一方系统性输送进攻性武器,它实质上离直接下场参战只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了。
这种踩红线的行为,对俄罗斯的刺激程度是空前绝后的,风险级别骤然拉满。
再深挖一层特朗普团队的算计,武装乌克兰可不只是眼前的一石。
这笔军火买卖本身,就是一笔对美国军工复合体极为诱人的大单。
特朗普在采访中的逻辑很“特朗普”,北约盟国(比如德国)付全款从美国采购武器,然后这些武器再由北约送给乌克兰。
看,钱是美国军火商赚的,东西是美国工厂造的,而“风险”和直接面对俄罗斯怒火的,理论上还是北约盟国和乌克兰。
白宫桌面上算盘敲得叮当响,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借花献佛,名利双收”,让盟友掏钱给自家军火商做业绩,同时还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实现了,这生意经确实打得精明。
那么,这个动作所宣称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就是要通过提升乌克兰的攻击能力,让其有能力大规模杀伤俄军有生力量、摧毁其装备库、切断其后勤通道,最终迫使俄罗斯在难以承受的伤亡和战损代价面前退却,将部署在漫长战线上的大约70万精锐俄军“打回去”。
70万军队,听起来是个庞大得吓人的数字,但这数字背后恰恰是俄罗斯的巨大软肋。
如此庞大的军队要维持在前线高强度作战,需要的弹药、燃料、食物、零配件供应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环节卡壳都可能引发连锁崩溃。
乌克兰过去利用无人机等手段,已经让俄军后勤焦头烂额。
一旦乌克兰获得更先进、更强大的进攻武器,有能力更系统、更深入、更高效地打击俄军后方运输线、兵营和装备集散地,这70万俄军的处境瞬间就会变得极其凶险。
他们面临的不再只是前线的正面冲锋,而是可能随时被从后方掐断脖子。
这种战略压力,确实有可能让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变成无法承受之重。
所以特朗普喊出的“让70万俄军滚回去”并非纯属口号,其中暗含了抓住敌方命门的狠辣逻辑。
当然,要把蓝图变成现实,对乌克兰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极其严峻。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野心远不止于遏制俄罗斯和欧洲战场。
按照某些美国议员的说法,一旦他们在乌克兰战场上成功让普京“吃瘪”,或者说迫使普京坐到谈判桌前(当然是以美方期望的方式),其战略重心和积聚起来的“势”,立刻就会转向东方的巨无霸,中国和印度。
美国参议院那个以极端反华著称的格雷厄姆,他的言行就是最清晰的信号弹。
他口中那个“打击俄罗斯的大锤子”,指的就是他在今年4月抛出的那个“天才”法案:任何国家如果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天然气、石油制品或者铀,美国就对该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最高达到500%的惩罚性关税!500%啊!这跟掐断贸易没什么两样了。
这个法案几乎可以贴上“中国和印度专属定制”的标签,针对性赤裸得不能再赤裸。
为什么要特别“关照”中印?看看现实就知道:中国正大力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稳定供气,规模更大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也在紧锣密鼓规划中。
印度呢?2023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暴增至9000万吨,整整比前一年翻了一倍,稳稳坐上了俄罗斯石油海外买家的头把交椅,其巨大需求成了俄罗斯在国际制裁下维持财政的生命线。
美国这招“上眼药”极其毒辣,用意可谓深远:一石多鸟,在经济上重创俄罗斯极其依赖的能源出口收入来源;强迫中印在西方主导的阵营与俄罗斯之间二选一,切断俄罗斯的重要外部支持;赤裸裸地挥舞“长臂管辖”大棒,胁迫中印改变自身的能源和经济安全策略;同时,借打压俄罗斯之势,顺势敲打中印这两个快速发展、且在地缘战略上追求更多独立性的巨人,警告其不要“站错队”。
格雷厄姆之流政客那副“借力打力”向中印发难的姿态,真是把“给中印上上眼药”的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话说回来,特朗普这套组合拳玩得花归花,是不是真能如其所愿,稳稳当当地收割所有预期的“果实”?这里头可藏着巨大的翻船风险。
首先,对俄罗斯的压力逼近临界点。
美国武装乌克兰到牙齿,北约实质上参与提供进攻性武器,相当于不断地、用力地狠戳一头原本就受伤但依然强壮的巨熊。
被逼到绝境的熊会做什么?虽然核武器作为“终极恐惧”被相互制衡着,常规战争全面升级的风险已然陡增。
北约直接下场卷入冲突的可能性不再是天方夜谭。
普京政府在面临本土安全受到直接而致命的攻击威胁时,其反制的力度和不可预测性将急剧上升。
历史早就无数次证明,把大国逼入墙角是最危险的游戏。
其次是玩火最甚之处,德国的重新武装。
默茨政府突破限制购买进攻性武器的举动,虽然披着支援乌克兰的外衣,但其在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不容小觑。
两场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掉才多少年?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重新积聚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哪怕初期通过援助乌克兰“绕弯”实现),这种历史阴影会刺激起俄罗斯怎样的深层恐惧和过激反应?更会引发整个欧洲内部以及周边国家多大的不安和警惕?美国这把“武器钥匙”,解开的可能是一个连它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控的潘多拉魔盒。
再次,那把试图“敲打”中印的500%关税大锤,看起来威力惊人,挥舞起来恐怕先伤及的是美国自身。
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但也极其重要的缓和试探期。
特朗普在经贸问题上固然强硬,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总统,他不可能不明白对规模如此巨大的中国商品施加500%惩罚性关税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为进口商品支付天价,美国通胀的“火药桶”会被再次引爆,本就不算特别牢固的中美关系基础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对于印度,美国同样有深刻的地缘战略需求,将其纳入印太框架制衡中国是其长期策略。
如此霸道的经济胁迫,会不会把本来还愿意在美俄间走钢丝的印度彻底推向更中立甚至反感的位置?这法案听着吓人,真要落地执行,阻力可能来自美国国内那些明白中美经济深度挂钩现实的商界力量,也可能来自白宫内部的战略权衡,为了恶心俄罗斯一下,把中美关系搞崩盘,值不值?印度作为“四方安全对话”重要成员的感受需不需要顾及?更何况,中印这样体量的大国,岂会轻易接受这种赤裸裸的胁迫?必然酝酿强力反制。
所以格雷厄姆这类政客的狠话,听着很解气(美方视角),实操起来恐怕更像是给自己画的“大饼”。
总而言之,特朗普政府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用欧洲盟友的钱,通过“全副武装”乌克兰(特别是塞入进攻性武器这把毒刃),企图达到在战场上重创甚至迫使“70万俄军回去”这个直接军事目标。
在战略棋盘上,则希望通过这一操作,既能沉重打击俄罗斯的军力与国运,又能顺势积蓄力量与筹码,“给中印上上眼药”,利用那项惩罚性关税法案作为“大锤”,同时胁迫甚至打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不肯在俄乌问题上向西方一边倒的东方大国,压迫其改变有利于俄罗斯的经贸特别是能源政策,服务于美国整体的霸权掌控需求。
这个路线图看起来环环相扣,野心勃勃。
然而,魔鬼永远在细节里,更在于执行过程中那些复杂难料的地缘政治化学反应。
向乌克兰输送进攻性武器本质上是点燃更大规模战火的火把;推动德国重新武装犹如在欧洲历史伤疤上反复撒盐;意图同时对中国和印度挥舞经济制裁大棒,更像是在走一条异常狭窄且两边都是悬崖的钢丝。
特朗普政府仿佛在精心编织一个宏大计划,核心却是在全球最敏感的几个火药桶旁传递火种,稍有不慎,不仅预设的战略目标难以达成(让俄军退回、有效胁迫中印),更可能玩火自焚,引燃席卷范围远超乌克兰的熊熊战火,把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拉入一个更加动荡、对抗、分裂的危险境地。
这种“一箭多雕”的算计,赌注下得太大,背后的风险恐怕远远超出了其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脚,甚至引爆了一场谁也不愿看到的更大范围冲突,到时候所谓“上眼药”恐怕连自己也被熏得睁不开眼了。
盛达优配-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股票配资靠谱公司-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