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招生季,当公办高校分数线卷上天际,一些民办本科却陷入“招生”窘境。即便敞开大门、降分录取,依然无人问津。网友的调侃一针见血:“花十几万毕业去送外卖,不如现在就去,还能省下四年时间。”当高昂的学费撞上苍白的回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脚投票。拒绝为一张“无效”的文凭买单。
“性价比”崩盘,一场注定亏损的家庭投资?
四年学费12万,加上生活费总花费逼近20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许多二三线城市,这笔钱足以付一套房的首付、开一家小店,甚至成为许多家庭多年的积蓄。家长之所以愿意投入,本质是期待一份“教育回报”: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更高的社会起点、一段有价值的青春。家长评论“最主要你投资铺面你卖的是耗材是物质,可你投资孩子,不仅浪费了钱,还出卖的是他的生命和青春。”
然而现实却是,许多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陈旧、师资薄弱、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轨。学生付着媲美国外私立大学的学费,享受的却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浮于表面的实践,甚至被当作“凑数”的廉价劳动力送往合作企业。毕业时,手握的学历在HR眼中竞争力有限,甚至不如一些技能扎实的高职生。这已不是投资,而是一场概率极高的“消费”,甚至是对孩子青春的机会成本透支。
社会不认,毕业即送外卖、打螺丝
学校的价值,从不在于围墙多高、楼宇多新,而在于社会认可度。这认可度,靠的不是名字从“学院”改成“大学”、专业名称包装得多么花哨(正如网友犀利点出的“专家建议改名”的把戏),而是实打实的培养质量、校友口碑和就业竞争力。
如果辛辛苦苦四年,投入十几二十万,最终的归宿和高中毕业直接进厂一样是送外卖、打螺丝,那这条路的意义何在?与其这样,不如换个更务实的选择:直接去读大专,学费更低、学制更短、技能更聚焦。愿意继续学的,大三参加“专升本”,一样拿本科学历;不愿意啃书本的,就早点毕业,早点进入社会积累经验,起码省下了四年宝贵的青春和巨额的资金成本。
出路何在?开启“价值重构”?
专家呼吁“特色化办学”,方向是对的,但很多学校执行起来却南辕北辙。所谓的“特色化”变成了“包装术”:增设几个“大数据”“元宇宙”的热门专业名称,师资教材却换汤不换药;强调“应用型”却舍不得投入真金白银建设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流于表面。
专业设置就要“断舍离”,果断砍掉毫无竞争力的冗杂专业,集中资源打造几个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真正有师资和就业优势的特色专业。
培养模式“动真格”:把课堂开到企业里去,让行业专家真正参与教学,让学生大三、大四就在真实项目中摸爬滚打,积累的不是纸面学分,而是实打实的项目经验和行业人脉,是某一细分领域动手能力极强的应用型人才。并用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和发展路径来证明这一点。
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而非掏空家庭钱包。民办高校若不能彻底撕下“镀金作坊”的标签,用硬核的质量重建社会信任,那么招不满的冷遇,就不是暂时的困境,而是被市场淘汰的开始。这不仅是给学校的警钟,也是给整个高等教育多元化、健康化发展的一记鞭策。
盛达优配-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股票配资靠谱公司-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