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出山的邓小平重返韶山,让接待人员颇感难以把握分寸。
1973年10月19日,一辆乳白色的老式“吉姆”轿车悄然驶入静谧的韶山冲。车辆停定,一位身材不高却神采奕奕的长者自车内走出。此人正是邓小平,他刚刚获得毛泽东的“解放”,重新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此行是为了送一位贵宾前往桂林,恰在返京途中,于长沙意外决定前来韶山一游。
听闻邓小平即将莅临韶山,当地紧急召开了一场会议,旨在筹备他的访问事宜。会议持续了许久,各方意见分歧显著。在讨论如何以恰当的规格接待这位副总理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无论是哪一方,都意识到无论采取何种规格接待,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一种“适中”的接待策略。然而,究竟要做到何种程度的“适中”,如何把握“冷”与“热”的界限,让与会者感到难以把握。幸运的是,长沙方面先行一步,提供了示范:安排邓小平乘坐一辆老旧的“吉姆”轿车访问韶山。他们向邓小平解释道,其他车辆均已派出。这种车型,曾在1959年毛泽东访问韶山时使用过。那时,国产的高级“红旗”轿车已经取代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军级干部乘坐“红旗”轿车也早已司空见惯。长沙方面在派车事宜上为韶山提供了暗示。
长沙方面派了一位领导陪邓小平来韶。韶山接待办的人以为这下子有了主心骨,凡事都可以请示他。但是,这个人只是对他们说:“你们自行处理即可,无需向我咨询。”此言一出,既巧妙又含糊其辞,韶山接待办仍旧难以掌握那“不冷不热”的恰当分寸。
邓小平素来不拘泥于这些琐碎细节,他心中所想,不过是实现多年夙愿,得以亲临韶山。他的同仁、战友诸如贺龙、陈毅、刘少奇等,早在此前便已探访过韶山。而他,直到此刻才有缘踏上这片几十年来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土地,心中不禁喜不自胜。他对随行人员轻声说道:“我早已心向往之。”他提及1965年便有了此行的念头,然而当时公务繁忙,未能成行;而到了1966年,即便有心,也无奈局势所困。他的言辞中带着一丝幽默,然而熟悉他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他的深意。自1966年起,邓小平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软禁,随后被下放到江西,直至1973年,才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得以解脱,重新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
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一种特殊的微妙关系。毛泽东说过,邓小平是个有才干的人,“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邓小平也很尊重毛泽东,但有时不太顺毛泽东的意愿。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江西遭排斥时,邓小平是站在毛泽东一边的。“文革”期间,因为刚直,邓小平有时会背离毛泽东的意愿,这样就被林彪、江青一伙所利用,致使邓小平失去毛泽东的信任。因此,邓小平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三落三起”的人物,这就难怪长沙和韶山都小心翼翼。
步入毛泽东的故居,邓小平不禁回忆起与毛泽东三兄弟并肩作战的激情岁月。
在众多敬畏而又紧张的人群簇拥之下,邓小平踏入了毛泽东的故居。这里的风貌如昔,依旧保留着毛泽东离去时的模样。步入堂屋,邓小平的目光显得格外专注与细致。行至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内,随行人员向他介绍,墙角的那张木质床铺便是原件,毛泽东便是在此床榻上降临人世的。邓小平听闻此言,不禁露出了微笑。在毛泽东的卧室内,邓小平一边阅读着介绍文字,一边就毛泽东早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了询问,并详尽地了解韶山党支部的成立经过。在邓小平眼中,毛泽东创立的这个党支部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举措,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标志。
邓小平步入毛泽覃的卧室内,目光凝视着毛泽覃的照片,神情显得深沉而庄重。他对这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的青年印象深刻。回溯至1933年,当临时中央推行“左”倾路线时,邓小平与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一同被无端指责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言人。邓小平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王明等人如何集中火力对他们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也清楚了解,毛泽覃是如何被王明等人蓄意留在江西,等待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正是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困境中,毛泽覃英勇牺牲。
邓小平目光深沉,久久地凝视着那位在29岁年华就英勇牺牲的青年,仿佛能洞察烈士眼中那股悲愤与不屈。他声音悲怆,对众人感慨道:“毛泽覃,真是一位优秀的同志!”
毛泽东大弟弟毛泽民的卧室在旧居的尽头。这里,窗户靠山,房间里光线很暗。邓小平透过昏暗的光线,仔细打量照片上的毛泽民。这是一张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的照片。他正是在那儿被盛世才杀害的。这位方脸盘、厚嘴唇的汉子既憨厚老实,又精明能干。邓小平对他有很深的印象。在江西的时候,毛泽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很行行长,为苏区经济的发展、红军的壮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说:“我不仅认识毛泽民,也认识他的妻子钱希均。”
从旧居出来,邓小平又参观了晒谷坪,看了毛家的稻田和菜地。韶山方面希望邓小平在参观旧居后能照张相留念,但省里来的那位领导没有表态。也许他是担心邓小平再倒霉,自己会受牵连。当时,一张照片也能成为“同伙”、“集团”的罪证。这位谨慎小心的领导要韶山方面自己去询问邓小平,看看他是否有兴致照相。一位胆大的人不好意思地走到邓小平面前,带着试探性的口气问:“邓小平同志,您这是首次到访韶山,是否愿意留下一张照片?”出人意料的是,邓小平爽快地回应:“当然要照!”因此,邓小平在韶山的唯一一次访问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如今,该照片陈列于毛泽东纪念馆,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见证。
在盛大的宴会现场,邓小平挺身而立,发表祝酒词道:“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我们的党,为毛主席的健康干杯!”
接下来的行程是参观毛泽东陈列馆。在前往陈列馆的途中,邓小平并未选择乘车。他偏爱漫步,认为这亦是一种有益的体育锻炼。从旧居至陈列馆的公路两侧,尽是连绵成片的稻田。此刻,晚稻已经成熟,微风轻拂,稻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邓小平步履匆匆,走在队伍最前,将跟随的陪同人员远远地甩在身后。
步入陈列馆,邓小平边吸烟边仔细参观。彼时,陈列馆亦如其他场所,深受极“左”思潮的负面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地展示。数十年来,邓小平屡遭极“左”错误的打压,此处自然无法展示他过往的辉煌成就。邓小平胸怀开阔,对此毫不在意,倒是负责陈列的工作人员略显尴尬。参观完毕,陪同人员询问他有何指示,他回应道:“你们所展示的是历史,只要符合历史事实即可。我并无其他指示。”
邓小平的莅临让韶山宾馆颇感棘手,他们困惑于该如何安排午餐的规格。即便向接待处寻求指导,接待处亦束手无策。最终,厨师想出了应对之策,精心准备了双份宴席,一桌按照国宾标准,另一桌则保持了常规水平。他们表示,届时将根据邓小平的喜好来决定上哪桌菜:若他心情愉悦,自当享用佳肴;若他有所不悦,便启动备用方案。
邓小平走进松山一号小餐厅,便有人上前去“侦察”。他巧妙地问邓小平:“你老想喝什么酒?”邓小平随口答道:“喝茅台吧,我只喝茅台。”“侦察员”很高兴,立即跑进厨房吩咐上国宾级酒宴。有人感到不理解,为什么要上最高规格的?这人回答道:“这是邓小平先生的个人要求。”邓小平对此全然不知情。
宴会帷幕拉开,邓小平率先起身,向在座众人举杯敬酒。他声音洪亮地发表祝酒词:“请大家举杯,共同为我们伟大的党,为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干杯!”尽管已年届六十九岁,邓小平的兴致却格外高昂。在这顿晚餐中,他畅饮了四杯茅台佳酿,品尝了四个馒头,并搭配了一小碗米饭。
见邓小平情绪不错,有人要他谈谈党史方面的情况。邓小平听了,有些不高兴起来,宴席未散,就离开了餐厅。饭后休息的时候,有人向邓小平解释,说陈列馆想修改陈列内容,过去夸大了林彪的作用,而今他死了,叛国了,要纠正过来;去年修改了,不满意,想请你谈谈看法。邓小平听了解释,脸色有所好转,但仍然不想谈这方面的问题。他只是说:““往事如烟,何须再提。”
岁月流转,人事变迁。三年光景过后,“文革”终告落幕,那个是非混淆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自此,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理念深入人心,并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韶山特区撤销,韶山管理局应运而生。同年,新成立的管理局派遣代表进京,求见邓小平,希望能请他题写旧居与纪念馆的匾额。邓小平欣然应允,并经过几番修改,最终题写了“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纪念馆”的匾额。位于故居之上的“东同志故居”匾额,以及悬挂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门前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匾额。
盛达优配-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股票配资靠谱公司-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