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与基本国情
乌干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国家,东部与肯尼亚相邻,西部毗连刚果(金),北部接壤南苏丹,南部则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其国土面积大约为 24.15 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面积。这个国家生活着超过 4000 万人口,由 65 个不同民族构成,存在 160 多种语言和方言。英语与斯瓦希里语是官方语言,而卢干达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为普遍。
2、经济状况与自然环境
乌干达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 GDP 仅有几百美元。占比超过 75% 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及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然而,乌干达堪称非洲的 “绿洲之地”,这里山水秀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湖泊分布广泛且水源充足。由于平均海拔在 1000 至 1200 米之间,因此也被称为 “高原水乡”。
3、气候特点与防晒注意
乌干达的气候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运,毕竟对于如此贫穷落后的国家,若气候条件再恶劣,恐怕真的会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该国纵跨赤道,但因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维持在 22 到 25 摄氏度之间,不存在四季更迭,只分为旱季和雨季。白天只需穿着单件长袖或短袖衣物,外加一件薄外套即可。我在乌干达期间,夜晚温度会明显下降,需要盖毛毯或厚被子。
在乌干达,由于气温不高,很多人容易忽视防晒措施。虽然白天的温度十分舒适,但这里不仅海拔高,还处于赤道地区,紫外线强度实则极高。不像中国夏天那般炎热,人们会自觉注意防晒,而在乌干达,即便感觉太阳不是很晒,紫外线依然强烈无比。
4、首都建筑与道路状况
乌干达的首都恩德培国际机场,外观类似于中国四五线城市的火车站。在首都坎帕拉,地标性建筑当属 UGANDA HOUSE,除此之外的建筑大多低矮陈旧,且有些显得灰蒙蒙的。
许多道路的状况与中国曾经的 “村村通” 公路颇为相似,中间是柏油路面,两旁则是裸露的土路,有些路段被尘土覆盖,几乎分不清是硬化路还是土路。因此在当地最好避免穿高跟鞋,因为行走极为不便,也不宜穿新鞋,不出几日便会变得污浊不堪。携带几身舒适美观的衣服是明智的选择,在坎帕拉的服装店随意逛逛,你会对那里衣服的款式、用料和做工感到惊讶,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
5、交通方式与出行特点
在坎帕拉,主要的出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被称为 Boda - boda 的摩托车出租服务,与中国的 “摩的” 颇为相似;另一种则是 Texi,但别误以为这是普通出租车。Texi 实际上是固定路线运营的面包车,类似于中国的 “公交车”,但完全由私人运营。这些车辆大多是来自日本的淘汰车辆,车身上还留有日语标识。可以说,乌干达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
坎帕拉的 Texi 线路均以市中心为终点站,那里有两个主要的 Texi 车站,分别是 Old Texi Park 和 New Texi Park,名称简单易记。所有 Texi 都从城市各处开往市中心,再从市中心返回各个方向。因此,在乌干达不必担心迷路问题,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坐上 Texi,最终都会抵达市中心。如果想从东郊到南郊,没有直达车辆,需先乘车到市中心,再换乘另一辆车到达目的地。当然,选择 Boda - boda 可以直达,但安全性欠佳且费用较高。
每次乘坐 Texi,我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小的面包车究竟是如何从 Texi Park 里挤出来的?里面那么拥挤,却能很快冲出 “包围”。我曾坐过一辆 Texi,里面竟然容纳了 24 人,没错,你没听错!
6、动物园与自然景观
坎帕拉动物园是观赏非洲野生动物的理想去处,它与首都市区距离较近,位于恩德培和坎帕拉之间,从机场前往坎帕拉的路上通常会途经此处。在那里经常能遇到当地学校组织前来参观的小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本地人、本国人和外国人的门票价格不同,外国人的门票价格明显较高,约为本地人的三倍。
维多利亚湖中的 Ssese Island 风景美不胜收,岛上有热带雨林和原始村落。去过该岛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乌干达的城市建设简直是对自然资源的 “暴殄天物”!乌干达拥有人间仙境般的自然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城市中却随处可见土路,行走半小时便会满身尘土。
7、中国援建与华人生活
乌干达的众多基础设施由中国援建,包括高架桥、国家体育场、中乌友好医院、渔场码头、外交部办公楼等。在这个国家,超过 65% 的生活用品源自中国,“中国制造” 随处可见其身影。乌干达的医疗援助由中国各省份对口支援,其中云南省负责乌干达的医疗支援工作,每批医疗队的医生都来自云南省的各大医院。
自从去过乌干达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华人真的遍布全球!之前我对乌干达了解甚少,但到了那里才发现,仅坎帕拉就有超过 2 万华人,大多是建设公司的项目人员、华为员工或在乌干达经商的中国商人。需要注意的是,乌干达对拍照有一定限制,尤其是外国人。当地警察若看到你在街上拍照,或两个外国人同乘一辆摩的,可能面临罚款。
8、婚姻制度与家庭观念
在乌干达,一夫多妻制是普遍现象,一个男人最多可迎娶十位妻子。家中有十个孩子并不罕见,由于当地人对避孕知识的认知有限,经常出现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又再次怀孕的情况。在乌干达,娶妻并非难事,女方家庭不要求男方拥有车房,也不会有丈母娘的干预,男方只需支付几百元钱,就可以迎娶新娘。
9、女性地位与称谓习惯
在当地,女性地位较为低下,往往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即便未来的丈夫是个老头子,她们也无权反抗。此外,在乌干达,婚前同居的男女通常被视作夫妻,在他们看来这是正常的婚姻关系,不会有人过多在意。更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习惯用 “爸爸”“妈妈” 来称呼男女客人,需要解释的是,这并非真正的亲属称谓,而是一种表达尊敬的方式。
10、收入水平与工作状态
乌干达人均月工资约为 500 元人民币,月薪上千已属于高收入群体。在工作态度上,很多人较为懈怠,经常出现一人劳作、三四人在旁围观的情况。而乌干达的女性在工作之余,还需承担全部家务。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在搬运较多或较重物品时,习惯用头顶来承载,几十斤重的东西也不在话下。
11、独特习俗与礼仪禁忌
乌干达的卡拉莫贾人,无论男女几乎不穿着衣物,女性有时仅在下身围裹兽皮,男性和孩子则一丝不挂。若有人穿上衣服,被看见后衣服可能会被当场撕碎。需要注意的是,在乌干达忌用左手握手或传递物品,也不宜轻易询问他人私事,当地人对这些十分看重,若不遵守可能会引发不快。
12、饮食文化与物价水平
乌干达人的肉类摄入量相对较低,并非因为不喜欢,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毕竟月收入五六百元,只有在节假日或刚领工资时才会购买肉类。奇怪的是,当地猪肉的价格甚至高于牛羊肉。黄瓜在乌干达是高档蔬果,一般只有中产和富人才会购买;苹果属于进口水果,价格也较贵。不过,热带水果种类丰富且价格低廉,还有芒果酱、番茄酱、热带水果混合果酱等,保质期约 30 天,味道极佳,我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果酱了!乌干达的酸奶口感浓稠且美味,口味多样,都是大包装、大瓶装。
13、主食种类与特色食物
乌干达的主食主要有香蕉饭、米饭、饼、牛肉酱、豆酱、土豆、西红柿、茄子等。其中一种名为 Matoke 的绿色香蕉,体型较大,5 毛钱可购得两三斤,这种香蕉不可生食,需蒸熟后食用,也可以烤或炒着吃。西马是由木薯粉与玉米面熬煮而成的粥,看着有点像印度的 “糊糊”。
14、水电供应与生活体验
乌干达停水停电现象较为常见,大多数普通家庭未接通自来水,需携带大桶前往公共水管处取水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我有幸在一户当地人家中居住过,得以真正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家人在当地算是富裕之家,其 “富裕”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们家无需自行提水,家中有稳定的自来水供应。每次洗澡时,会为我备好两桶水(一桶热水、一桶凉水)、一个塑料杯及一盏便携式小台灯,因为洗澡间没有灯,洗澡时用杯子舀水浇身清洁。
另一方面,这家人的饭菜能做到连续半周不重样,这在当地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乌干达食物的种类和做法少得可怜。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这家人讲究卫生,每天洗衣服,每周更换床单。
15、超市概况与购物环境
在坎帕拉,Nakumatt 是本地大型连锁超市,与 Garden City 相邻。每次进入超市前,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安检,安保人员均荷枪实弹,他们会打开每个包的拉链进行检查。这让我突然觉得中国的安检扫描仪是多么高端!
另一个超市叫做 Game,算是当地定位较高的商场,很多当地的白人家庭也会光顾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白人小朋友,而在坎帕拉的街道上,白人少之又少。在乌干达首都还有华人超市,里面售卖各类国内食品及日用品,货品种类十分齐全。此外,还有东北菜馆、南京饭店、长城饭店、重庆酒家等中餐馆。
16、住房观念与土地政策
在乌干达,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当地人购房现象并不普遍。有钱之后,他们更倾向于购置土地自建房屋,一旦买了土地,就拥有了永久的使用权。
17、货币文化与传统节日
乌干达的法定货币为乌干达先令,上面印有乌干达的风景名胜,如维多利亚湖、山地大猩猩等非洲大陆的美景,设计颇具特色。在传统文化上,乌干达人尊崇鼓文化,将鼓视为吉祥与崇高的象征。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通过鼓声传递信息,在丛林中也能通过鼓点和节奏的变化判断发生的事情。乌干达的公众节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圣诞节,另一个是开斋节。
18、发型特点与头发文化
乌干达大部分人天生拥有卷曲的毛发,所以未成年人无论男女几乎都是寸头。成年女性的长发,无论是直发、卷发或满头小辫(“脏辫”),大多是通过接发而成,并非天生。
19、寿命状况与饮酒习惯
乌干达人的平均寿命较低,仅 40 余岁,这主要是受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所限,很少有人能活到 70 至 80 岁。乌干达有很多人酗酒,尽管收入不高,却在酒水消费上颇为大方。当地的酒主要以香蕉为原料发酵酿制,本地酒价格便宜,深受当地人喜爱。
20、教育模式与学校生活
谈到教育,乌干达的教育模式与许多国家存在差异。乌干达的小学共有七个年级,通常每个年级仅设一个班级。令人困惑的是,这里的小学生没有课本,仅有老师持有课本,上课时学生仅靠练习本学习。老师的上课节奏较为随意,有时甚至会在课堂上唱歌或与其他老师聊天,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不甚关注。课堂最后二十分钟通常用于学生抄写黑板内容。
乌干达的学校作息时间为:上午课程从 7:30 持续至 13:00,仅在 10:30 至 11:00 有半小时课间休息;下午课程从 14:00 开始,16:00 放学。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的铅笔由学校统一发放,课后需收回,学生无个人铅笔,削笔使用最基础的刀片。我从中国带来的转笔刀和自动铅笔,这里的学生此前从未见过,使用时纷纷表示便捷高端!
盛达优配-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股票配资靠谱公司-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